本文位置:豆瓜训练 >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2021/5/3 14:47:01被阅读了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假设你正在专心地看书(或看电视),这时孩子突然走过来,大声喊:“妈妈,我跟你说……”你会怎么做?
先想一想你的做法,再往下读,这样会帮助你更好地觉察自己。
做法1:“没有看到我正在忙着吗?你不能等一会儿再说吗!”
做法2:“拜托拜托,你自己先玩会儿,我马上就来”或者马上合上书本或关掉电视“宝贝,有什么事呀?”
做法3:“别人正在专心做事情,你这样很不礼貌的”
做法4:转身面对孩子:“宝贝,有什么事呀?”如果孩子说的事情很重要,就停下来,处理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孩子说的事情一点不重要,就告诉他:“宝贝,我知道了,等我看完这一段,就来。”并且事后引导孩子与人说话的时机问题。
这样四种沟通方式背后隐藏着什么?给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什么?
模式一:指责型
“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吗?”“你怎么连这都不懂?”“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些否定的、批评的、挑剔的、攻击的话语被指责型父母挂在嘴边。案例中的做法1就是典型的指责。
这个类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犯错,他们很擅长用各种理由来“矮化”对方,把责任轻轻松松推卸出去。他们需要充分的支配和掌控,通过不断地发现孩子的错误来给孩子施压,让孩子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充满内疚。
在孩子小时候,这种方式“简单直接见效快”,但是孩子是被“压制”的,不是心甘情愿的。
等到孩子的压力达到极限,会“报复性反弹”,往往会用逃避、敷衍了事、说谎、对着干等方式来对付父母。
他们也会习惯性地用“不同意”来否定别人,硬撑起自己的“强大”,喜欢质问、责怪、攻击、批判的架势来彰显“我最厉害”“我说了算”“你们都要听我的”。其实,是“虚张声势”,他们内心充满不安全感、无成就感。
模式二:讨好型
“只要你开心就好”“你好我就好”“都是我的错,让你吃苦,对不起对不起”“我就是为了让你开心”这是讨好型父母把自己放在最低,一切以孩子为重,让孩子“爬到自己头上”的常用话语。案例中的做法2就属于这一类。
“舍不得孩子不开心”、“舍不得孩子难过”是讨好型父母的通病。为此,他们不惜破坏各种规则,各种代劳和宠溺,让孩子感觉他理应得到一切,理应是宇宙的中心。
这样的环境长大,孩子建立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就会用错误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别人。一般来说,会出现两种极端特质:一是极度自我中心,“你们”都不算什么,“我”才是最重要的。二是,讨好整个世界,孩子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没人喜欢我”,总是一副讨好的样子来逢迎,常常道歉,说明自己做的不好,自己不对。
模式三:超理智型
“你应该这样”“不要感情用事,要用脑子”“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超理智型的父母爱讲各种大道理,他们立场坚定,讲道理讲原则。在他们心中,原则和道理摆在第一位,远远比情感、需求更重要。所以,他们说话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案例中的做法3属于超理智。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孩子会觉得父母不重视她(他)。于是,孩子对人说话一套一套的,很会讲各种道理,善用逻辑和分析。但是,他们不具备对情绪情感的体察能力,和人缺乏情感联结。
模式四:成熟型
“你有什么想法?”“这个问题我现在不知道答案,我需要想一想”“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事情吧”
成熟性的父母是积极的、温和的、民主的、尊重的。他们的沟通是真实的,他们的语言、声调和面部表情是协调一致的,是表里如一的。交流的双方都感觉舒服、自在。案例中的做法4就是特别好的沟通方式。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开放的,愿意聆听别人,相互分享,尊重自己、他人,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大多时候,心灵是坦然和安稳的。
其实,这些沟通模式不止是亲子之间,在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假设:
要参加一个比较大的活动,老婆好不容易精挑细选了件衣服,老公问老婆:你今天为什么穿这种颜色的衣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姿态。
讨好型:老公,不好看吗?那我换一件吧。(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都是我的错”、“你喜欢什么”之类的话。)
指责型:我穿什么衣服要你管!(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
超理智型:根据书上说的,我的皮肤黄,穿这种颜色的会使我的皮肤看起来好一些。(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
成熟型:谢谢你注意了我的打扮。这件衣服是我精挑细选过的,如果你不喜欢,下次陪我逛商场帮我挑(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沟通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很多时候,父母一点一滴地养成自己与孩子之间沟通的习惯,建立起跟孩子沟通的模式。
当沟通效果不好的时候,也就是孩子不顺着父母的意思,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时,父母很少会分析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总是把矛头指向孩子。认为孩子态度不对,思想有问题。
其实,是从一开始的沟通模式就有问题。
你只需要改变你在旧模式里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改变这个模式了。通过实践改变你自己,然后所有的一切都会跟着改变。
【学习沟通能力,去豆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