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位置:豆瓜训练 >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2021/5/25 14:50:15被阅读了
杰瑞·森菲尔德打趣道:“根据大多数研究,人类第一害怕的是当众讲话,第二害怕的才是死亡。死亡只排第二。感觉怎么样?这说明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你去参加葬礼,你最好躺在棺材里,而不是去念悼词。”
对于当众讲话的恐惧确实十分普遍。当我们站在一群听众面前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感到非常焦虑,其中十分之一的人发现这种焦虑明显地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
电影《国王的演讲》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演讲时的情形,几乎就是所有害怕演讲之人共同的心理特征:紧张恐惧、口干舌燥,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越想避免内心的紧张恐惧,内心的紧张恐惧就越强烈。
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的原因在于,当你在跟紧张作斗争时,神经系统进入了“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想清除紧张反而强迫身体变得更紧张。我们需要通过放弃“战斗”来打破循环。
什么是“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呢?
大家知道,几千年前,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面对各种野兽的攻击,在老虎的面前,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
战斗可以赶走老虎,使自己存活下来;逃跑也可以虎口逃生。在这两种选择中,不管选择其中的哪一种,都需要我们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调动全身的力量去应对威胁。因此,人们的意识只要向身体输入对抗的指令,身体就会立刻进入“战斗或逃跑”的模式,让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紧张起来。
“战斗或逃跑”模式是人类应对外来威胁最有效的举动,但遗憾的是,它并不适用于对待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作外来威胁,采取“战斗或逃跑”的模式:或与之对抗,或拼命逃避。那么,在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我们无疑会越陷越深,甚至疯狂。
所以,对待内心的痛苦、悲伤、紧张和焦虑,我们不应该把它们视为老虎,与之对抗,而是应该接纳。任何与自己对抗的行为都会让人陷入无边的苦海。
在老虎的威胁下,我们既不战斗,也不逃跑,就会命丧黄泉。但是内心的负面情感却不是老虎,你永远无法战胜它,也永远无法逃避它,只能与之和平共处。这就像当众讲话一样,你越想控制自已,自己就越不受控制。与紧张对抗,你只会更加紧张。
其实,恐惧演讲的背后是渴望受到欢迎:想要表现得更聪明,更有魅力,不让观众感觉厌烦。
但是,当众演讲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将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别人。
为了克服当众讲话的焦虑,其中一个策略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希望传达的现实信息上来。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意识里还抱有深藏的希望,试图在观众面前表现得不那么紧张,结果,这种技巧就只能部分地解决问题。
当动机是不紧张时,大脑里就会有一个小监控器,一直在问:“你紧张吗?你现在紧张吗?”这个纠缠不休的问题会唤起一直在努力压制的焦虑感。
【学习当众讲话,去豆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