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位置:豆瓜训练 >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2021/6/9 15:55:38被阅读了
在生活中经常碰到有些回应会让人感觉心情备儿好,如久汗逢甘露,沁人心脾;而有些回应则让人瞬间火起,负性情绪立即升级。事物的本质没有变,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反馈,结果却大为不同。
小姑娘因为急着看电视不小心撞到沙发的一角,疼得龇牙咧嘴嚎啕大哭,一面拿眼睛看爸爸妈妈的反应。爸爸虽然心里眼里都是心疼,可嘴上吐出的却是:“你就是那么粗心,谁让你不小心一点,现在知道疼了吧。”小姑娘听爸爸这样说,哭的更响了,身上的疼没有缓解,而心里的委屈却更加升级。妈妈走过去,抱住姑娘说:“宝贝,哪里疼?告诉妈咪,来,我帮你揉一下。”轻言细语两句,姑娘身上的疼痛没有减轻,心里却舒服多了,因为她的需要被看见,她的委屈被妈妈理解和共情,而爸爸的指责只是让一场小委屈升级成大哭闹,这就是语言和行为的力量。它能让疼痛在顷刻间减轻大半,化为无形,也能瞬间让情绪升级,最后上升为一场孩子哭闹,爸爸生闷气,妈妈开始唠叨,如果有老人家在场估计场面会更热闹些。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每天可以举个10,8个。
老婆买菜回来,说单车掉链子了,在路上耽误一些时间,先生说:“你看,让你做一点事都不行,你那么心急干嘛,我怎么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样的话听多了,估计以后真碰到事情也懒得去说,自己偷偷埋头解决吧,何必自讨没去呢?孩子因为一点事情磨蹭出门快要迟到了,妈妈就开始唠叨开了:“你每次星期六上课都这样磨磨蹭蹭的,以后就不要上了,我交这么多费用是为了谁呀。”孩子在各种委屈中去上课,妈妈心情也郁闷,但这兴趣课还继续得上,如果不打破循环,这样的摩擦每天继续得发生。
诸如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太多,因为在日常中几乎每天出现,有的人学会看见,然后反思和修复,在这些摩擦中长成,让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或和老人关系处理得越来越融洽,生活和事业也呈现一种向上的态势,人生之路越走越清朗;而有些人深陷其中,看不见,也不想看见,反思自己毕竟是痛苦的,反而自夸我这人就是这样的,性子太直,有什么说什么,不会遮遮掩掩,没那么多花花肠子的心思。对不起,我没看到你的义气和仗义执言,只看到你的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和毫不顾忌他人的心。
陈坤有一次在他的一篇采访中说到有一次他刚成名不久,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电影节,在后台遇见一个很有地位的女演员。他上去很有礼貌地握手说:“你好,我是陈坤,很高兴认识你。”那个女演员缓缓地转身,轻描淡写地漂了他一眼,冷冷地“哼”了一下。他说这件事让他记恨了很多年,那种刻骨铭心的憎恨和愤怒一直憋在他的心里,化成一种动力,催促他不断地强大。这件事情当时那个女演员也许早就不记得了,她也许只是在当时认为陈坤空负有盛名却没有实力表示的蔑视,她是在用语言和行为忠实的表现她的看法,可这样的素质和互动终对每一个人都没有益处。
能倾听,会说话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背后折射的是自己的教养和对别人的一份尊重,它所要表达的是我看见了,我对你说的话感兴趣,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见给对方,有时候甚于恰似指责的语气,最后只能让原来自己想要表达的良好意愿走到对立面的僵局。昨天正好看到沙特年轻的外交大臣面对西方记者攻击伊斯兰教的提问所做出的一番回答,有理有节,引经据典,短短4分15秒,从举例各种宗教中都会有极端例子来阐述一些小部分极端分子不能代表伊斯兰教,到不同宗教的历史渊源和互相融合,最后提倡各种宗教要与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逐步契合,去恶存善,才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思考的方向。他娓娓道来,没有在面对攻击时的剑拔弩张,无论是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还是肢体语言,都是开放的,包容的,传递着君子可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个视频,从微观的方面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修养,学识和丰仪;从宏观的角度,他代表的就是国家的声音,传达的是国家的态度,给我们普通民众听到的就是寻求真正的理解和对等的交流,这种作为个人的丰仪和雅量真是让人折服。
在这个人人都争相表达的社会,如果说得不好,那就从学会倾听开始,从我看见,我愿意尝试去理解的这种共情开始吧。
【学习沟通能力,去豆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