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位置:豆瓜训练 > 沟通杂谈发布时间:2020/12/16 11:02:08被阅读了
经常和各个领域的委托人交流,会发现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我们都说汉语,就可以高效的沟通。
就好像各个公司定义的设计,都是不同的。有的公司叫图形,有的公司叫界面设计,有的公司叫用户体验,有的公司叫...嗯,叫美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领域里,人们对相同的词语里表达的意思有巨大的不同或微妙的区别。
我经常碰到大家争吵半天,但发现对很多词汇的基本定义都不同,但争吵起来后情绪已经带进去,基本很难平和了产出有效的效果了。
后来我用了一套办法来提升和别人沟通的效率:
1.共识词汇的含义
有时候在不同的公司,会发现大家互相的称呼,对流程里产品和管理都不同,并且还有好多专有词汇,这些词汇里都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
比如转转的CEO的内部称呼是:县长。一开始我还以为转转要做渠道下沉,所以最能搞定县长的人,一定就是最nb的。
后来才打听明白,是因为让子弹飞里有个黄县长,大家在年会上开玩笑就这么叫下来了。
我很少在微信里和别人讨论复杂的问题,因为大家生活的环境的不同,相同的词语表达的意思也实在相差太多。
看那些在朋友圈和对话里长篇大论的争论哲学和世界问题,真的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往往还没说两句,已经情绪登顶了。
所以后来每当和一个新的陌生人聊,我终于学会了倾听。
倾听他是话语中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汇是什么,以及他如何解释这个关键词汇的,这样先找到词语的共性,不至于大家使用的语言工具都不一样。
这是一切沟通的基础。
2.共知逻辑的结构
人与人思考的结构千差万别,有一次我和林在画墙的时候讨论到底是用偏蓝色的绿好,还是偏绿色的蓝好,这是个只有设计师和画家才会讨论的问题,因为蓝天、绿叶在水的倒影下会有微妙的区别,选择表达好这些细节,才能在画面中表达出正确的情绪。
但如果不是对色彩有敏感性的人,听我们俩的对话和神经病一样。
每个人理解世界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这些逻辑结构都是由它个人经历、知识结构训练出来的。就好像在60、70后身上还能看到农耕文明的影子,而在90后、00后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微粒化社会的性格。
所以高效的语言,就是直接进入到对方的逻辑里来和对方共鸣。
如果想撸猫,就好了解猫的习性,否则一定会被抓的很惨。
和人沟通也是如此,先要了解对方思维的“习性”。
3.共情内心的体验
每个人童年都有自己重要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后来我们情绪被触发的源泉。所以去了解对方在生活里重要的那些感受,是我们了解一个人会在乎什么的关键。
和一个没有孩子的年轻人讲起养育孩子的幸福和牵挂,他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
和一个一直高速成长不曾经历重大挫折的人聊世界有边界,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
每个人情绪的体验不同,如果不能把对方最在乎的情绪点找到,那我们很难说出什么让对方有感同身受的话。
4.共享当下的处境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也会有不同对世界的判断。
就好像希腊人民自古就认为大海时如此可爱的,地中海的风平浪静让他们每个人都有热爱冒险的动力。而东方人在描述大海的时候更多的都是未知的恐惧,连成语也都是水火无情之类的。
所以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团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决策取向和内心变动。
如果不能把握好,那一定是很难提升沟通效率。
所以:
1.共识词汇的含义。
2.共知逻辑的结构。
3.共情内心的体验。
4.共享当下的处境。
是我们在面对重要沟通的时候,需要做好的功课。
只有先把这些东西找对,然后才是所谓的沟通技巧,语言技巧。而不是在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先去看什么人性的弱点和雄辩技巧。
因为先找到这些共识,才能知道自己和对方的区别是什么。
和人沟通,先求同再存异。
如果我们反过来,上来就强调存异,或者都不考虑在思维上和对方同步,那基本上即时大家都说汉语,也是鸡同鸭讲了。
【学习演讲口才,去豆瓜训练】